色彩地帶

上頜骨整形怎麼樣 上頜骨發育及畸形治療

上頜骨整形下頜角整形手術就是根據每個人的細緻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計畫,通過切除下頜角過於突出的部分,恢復正常的下頜角形態,而且手術在口內進行,術後不會留下疤痕。

上頜骨整形
1.術後的兩周時間裡要戒煙,及停止服用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術後1天不進食以避免感染,第二天開始進一些流食,然後改為軟食慢慢恢復正常進食。同時術後1周應適當服用一些抗生素類藥物。
2.下頜骨整形手術關係到患者的面部形象,所以手術對醫生技術要求很高,在選擇時最好多方瞭解一下整形醫生的情況和特點。除了美學方面的要求外,臨床手術經驗豐富也非常重要。
上頜骨發育自第1鰓弓。上頜骨包括前頜骨、齶骨、顴骨、顳骨都是通過膜內骨化發育的。上頜骨也參與齶骨的形成,與鼻囊及其他構成咽顱的軟骨及骨的發育關係密切。胚胎第8周,鼻囊外側的上頜帶狀細胞凝聚區開始骨化,骨化中心出現在神經分支的夾角處即眶下神經發出上前牙神經處。面部整形專家分析上頜骨從這些骨化中心向以下幾個方向生長:
1.向上形成上頜骨額突並支持眶部;
2.向後形成顴突;
3.向內形成齶突;
4.向下形成牙槽突;
5.向前形成上頜的表面組織。

上頜骨發育沒有軟骨生成過程,完全是膜內化骨,主要通過骨表面新骨的重建和骨縫間新骨的沉積,使上頜骨向前、向下和向側方延長。上頜骨高度,是通過齶蓋表面,牙槽突新骨的增生,牙齒的萌出,鼻旁竇的擴大及骨縫骨的沉積來增加的。上頜骨由上頜突、中鼻突和側鼻突發育而成,開始於胚胎第6周,是面部發育的中心。上頜骨寬度,系通過牙槽舌側的骨吸收,頰側新骨的增生,齶蓋寬度的增加,及齶中縫、顴頜縫等骨質的沉積來得到增加的。上頜骨長度的增加,則主要是靠上頜骨、額骨、顴骨之間的骨縫,以及顴頜縫、翼頜縫等處骨質的沉著。同時,上頜結節後緣、前牙唇側處新骨的形成,齶骨後緣新骨的增加,也促使了上頜骨長度的增加。

一、上頜前突
上頜骨長度的過度發育,可以造成上頜前突,是上頜骨最常見的發育畸形。臨床表現為上頜牙列超突,開唇露齒,牙弓狹窄,齶蓋高拱,呈深覆殆或深覆蓋狀。兒童時期多在拔牙減數之後進行正畸治療,而成年人則多採用面部手術治療。
上頜前突患者,通常在兒童時期有咬下唇、吮指、口呼吸等不良習慣。檢查中可見前唇難以閉合、前牙超突,可伴有開殆、深覆殆(蓋)等,可通過X線頭影測量以鑒別真性下頜後縮。上頜前突可顯示SNA角超過正常,SNB角正常,ANB角大於正常。
上頜前突的手術治療,多採用上頜骨前份截骨後將其後推。臨床上先拔除第l前磨牙,按設計去除牙槽骨,然後橫斷齶骨的前部並在後緣去除所需要的骨質,再將上頜前部骨塊向後移至需要的位置。手術方法常用的有3種,即Wunderer法、Wassmund法和上頜前部截斷後推法。
二,上頜後縮
上頜後縮在臨床上頗為多見,同樣可由於遺傳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造成,其中多見於唇齶裂患者伴發的上頜發育不足。主要表現為面中部凹陷或呈碟形面,前牙反殆,下頜呈假性前突,造成形態和功能上的嚴重破壞,不伴有唇齶裂的輕度後縮。早期可以採用正畸治療,其餘可通過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主要有上頜骨前份截骨前移術和全上頜整體前移術。

臨床診斷並不困難,部分患者為先天性上頜骨發育不良,或齶裂併發頜骨發育不良,也可由於外傷後錯位癒合而導致上頜後縮。X線頭影測量顯示:SNA角小於正常範圍,SNB角正常,ANB角小於正常,從而可以區別是否為下頜骨前突。

手術治療可以根據病情採用不同的方法,如作上頜骨前份截骨前移術或全上頜整體前移術,即沿用LeFon骨折線,將上頜骨截斷形成游離的骨段,並把其前移到適當的位置。
如果上述某些部位骨質沉積或新骨形成發生障礙,可以導致不同程度上頜骨畸形(maxillarydeformity)的發生。上頜骨發育畸形,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呼吸道不暢或口呼吸的不良習慣,及環境、外傷、骨縫閉合過早、鄰近組織畸形等。近來有研究表明,頜骨的生長發育受到周圍軟組織的影響,受到功能的需要和刺激,其中口腔與鼻腔、鼻旁竇的擴大是決定性因素,而口腔、鼻腔等的擴大則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有人認為,在骨骼成分中含有的軟組織基質是生長的最基本因數,骨本身的生長只是繼發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