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地帶

護膚切忌選錯策略搭錯車


護膚,不僅講究分型,更要關注年齡,千萬不要在選擇策略時搭錯車。只有清楚地瞭解自己的皮膚類型,才能按圖索驥提前做好相應的預防功課。我們都知道,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會遇到不同的護膚困撓。可是,痤瘡、細紋、色斑這些美麗的“宿敵”究竟會在哪些時期不請自來呢?

一、給你的皮膚“號個脈”
 傳統的皮膚分型方法立足于皮膚的水油狀況,將皮膚分為油性皮膚、中性皮膚、幹性皮膚和混合性皮膚。但是這些皮膚分型方法並不十分完善科學。

近期,一項調查顯示。選擇300余位非戶外工作者的女性作為測試對象。研究者將其分為5個年齡組,並對受試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和相關的儀器檢測。據悉,通過儀器資料,能夠客觀評價受試者的皮膚狀況:如皮膚含水量、皮膚油脂量、皮膚顏色、皮膚皺紋、皮膚彈性、皮膚敏感狀態。

 在問卷調查的內容中,研究者從4個方面讓受試者對自己的皮膚現狀進行客觀評價。第一、是油性皮膚還是幹性皮膚?第二、是敏感性皮膚還是耐受性皮膚?第三、是色素性皮膚還是非色素性皮膚?第四、是皺紋皮膚還是緊實皮膚?


二、皮膚分型細化漸成趨勢

此項有關皮膚類型的調查研究呈現了一些頗有意思的結果。比如,在皮膚的水油狀況方面,有12%的受試者認為自己是油性皮膚,24%認為自己是幹性皮膚,25%認為自己是中性皮膚,39%認為自己是混合性皮膚。這個比例和檢測儀器檢測得到的結論相吻合。

對此,王學民教授分析,目前女性對於判斷皮膚油性或幹性的認識是比較客觀科學的,能夠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而關於皮膚色素方面,受試者的自我評價與檢測儀器資料的吻合度則不夠。

專家分析,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於色素性皮膚尚缺乏充分的認知。判斷是否為“色素性皮膚”,不應單看皮膚的顏色是否比較深,還須診斷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損傷後遺留色素沉著的可能性等多種因素。

專家指出,將皮膚類型的分類進行具體細化如今已成為一種趨勢。除了做簡單的油性、幹性劃分以外,更多地關注敏感性與耐受性、色素性與非色素性等方面,對提高人們的護膚意識將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