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臺灣地區本土美容品
當我還是雜誌社“美容總監”的時代,臺灣的美容市場的確是被日系、歐美系的品牌壟斷把持,報章雜誌上所談論、所報導的清一色都是這些國際大廠牌,本土品牌充其量只能自己掏腰包買廣告,而且還吸引不了所謂“都會時髦女性”的目光,跟現在的狀況真的相差很大。 DIY 的風潮
這樣的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有了天翻地覆的大改變。從1990 年代開始歐美日各種品牌大量搶灘臺灣,消費者的美容保養知識已經累積了一定的基礎。漸漸的,消費者開始想要更多自主權,DIY 的風氣開始流行,尤其牛爾的第一本愛美書《天然面膜DIY》,在2001年出版,更是把DIY風氣推向巔峰。DIY,讓消費者回頭探索天然植物的妙用,也讓消費者瞭解化妝品原料與成本之間的巨大價差。我認為這個風潮打下了臺灣本土品牌成功的第一根樁。 品牌的推出
有了基礎, 接下來就是品牌的推出。首先Payeasy 這個網站在銀行的投資下和牛爾結盟,推出以“天然植物”為號召的新品牌,台幣199 元、299 元的定價對比百貨公司動則上千元的售價,更是便宜得嚇死人。所幸消費者在之前的教育下,已有化妝品是暴利行業的認知,加上名人的背書,因此成功擺脫“超低價=不安全”的疑慮;而且因為便宜,消費者買了不合用也不會太心痛。再者,這個品牌一開始就是走網路這個新通路,能直接與年輕族群接觸,而年輕肌膚只要做好防曬、保濕,基本上不難照顧,但對品牌而言卻是一個新市場,也因此站穩了根基。
吳蓓薇
資深美容媒體工作者 / 美容時尚作家為報紙雜誌以及各國際中文版撰寫美容時尚專欄超過15 年。專事研究國內外美容、瘦身、香水等時尚趨勢,並對市場商品進行精闢評論。目前致力於推廣“消費者在購買保養品前,應向皮膚科醫師請求護膚諮詢”的概念。現任寵愛之名醫學美容保養品代言人和專業美容網站主持人。
這樣的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有了天翻地覆的大改變。從1990 年代開始歐美日各種品牌大量搶灘臺灣,消費者的美容保養知識已經累積了一定的基礎。漸漸的,消費者開始想要更多自主權,DIY 的風氣開始流行,尤其牛爾的第一本愛美書《天然面膜DIY》,在2001年出版,更是把DIY風氣推向巔峰。DIY,讓消費者回頭探索天然植物的妙用,也讓消費者瞭解化妝品原料與成本之間的巨大價差。我認為這個風潮打下了臺灣本土品牌成功的第一根樁。
有了基礎, 接下來就是品牌的推出。首先Payeasy 這個網站在銀行的投資下和牛爾結盟,推出以“天然植物”為號召的新品牌,台幣199 元、299 元的定價對比百貨公司動則上千元的售價,更是便宜得嚇死人。所幸消費者在之前的教育下,已有化妝品是暴利行業的認知,加上名人的背書,因此成功擺脫“超低價=不安全”的疑慮;而且因為便宜,消費者買了不合用也不會太心痛。再者,這個品牌一開始就是走網路這個新通路,能直接與年輕族群接觸,而年輕肌膚只要做好防曬、保濕,基本上不難照顧,但對品牌而言卻是一個新市場,也因此站穩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