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地帶

體重維穩健康 到底多重才是胖

胖與健康長壽是可以並存的。最近發表在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已證實了這個結論。美國《應用生理學、營養與代謝》與《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上的另一項研究也告訴我們,胖子可以健康長壽。所以胖並不是罪過,讓你的體重維持穩定才是健康的活法。

多重才叫胖?

BMI標準是目前使用較廣泛的衡量肥胖的方法。即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結果如果在18.5至24.9(千克/平方米)是正常體重,25.0至29.9(千克/平方米)是超重,而30(千克/平方米)以上才算是肥胖。這個標準最初是為公眾健康研究的統計工具而設計的。以往針對大量病例的研究也確實顯示,當BMI值超過25,每增長5個單位,被研究人群中整體死亡率就會上升29%,其中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上升41%,而糖尿病及相關的原因造成的死亡率會上升210%。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BMI的局限性也很明顯。比如有些人雖然BMI值很高,但身材健美,可能比很多BMI較低的人更健康。BMI值另一大局限性在於,它不能直接反映肥胖帶來的併發症情況,或生活品質的下降程度等,而這些資訊對肥胖病人的臨床診斷至關重要。

除了BMI值以外,另一常用指標——腰圍,也有著類似的局限性。

多胖才易病?

加拿大科學家嘗試建立一個更科學的系統,即埃德蒙頓肥胖分級系統(EOSS),為肥胖者更準確診斷和治療。

這一系統按肥胖者(BMI值大於30)的健康情況將他們分成5級(0-4):0代表沒有明顯健康問題;1則是有輕微的問題,比如血壓血脂等標準達到健康標準的上限,身體偶爾會有疼痛症狀,但都沒有達到需要就醫的程度;2到4都表示有高血壓、II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症。等級越高表示症狀越嚴重。

研究者們在將大量病例分級統計之後發現,等級2和3的病人(由於等級4程度很嚴重,在病例中較少見,故沒有包括在統計結果內)較正常體重者而言,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都明顯高出很多;等級0和1的病人,較正常體重者的死亡率,並沒有明顯差異。

事實證明,等級為0和1的受試者,他們的BMI都在30以上,但健康狀況良好,與正常體重的人並無明顯差異。

科學家們仔細研究了不同等級肥胖者之間的差異,主要關注的是他們在減肥史和生活習慣上的不同。由此發現等級為2和3的肥胖者與等級為0和1的人相比,運動量更小,攝入的蔬菜跟水果也不太充足;等級0和1的肥胖者日常食譜則包含更多瓜果蔬菜,也會進行一定的運動。

有趣的是,研究還發現,健康的肥胖者們體重在多年來傾向於保持在更穩定的水準,而等級2和3的肥胖者們減肥史要豐富得多。

體重維穩更健康

嘗試減肥的次數更多,體重便經歷了更多降低與升高的迴圈,這種減肥經歷也被稱作“悠悠球式”減肥。曾有研究表明這種“悠悠球式”的減肥迴圈,可能提高各種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尤其是心血管類疾病的風險。如今關於EOSS的統計研究,也表明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

體重反復升降,可能會造成一種叫做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物質在人體內水準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在體內負責運送膽固醇,它們可以將動脈硬塊中的膽固醇運送到肝臟,使其被再次利用,因此具有抑制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功能。如果“悠悠球式”減肥造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降低,有這種減肥經歷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上升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與研究的庫克博士表示,通過EOSS系統,醫生可以更容易分辨哪些人需要減肥,而哪些人現在這樣就挺好,畢竟讓所有胖人減重是不科學的。研究者認為,在肥胖人群中約有20%的人是沒有明顯健康問題的。雖然研究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但BMI值作為衡量肥胖的標準,確實已經不能滿足研究所需的精確性。在更全面研究結果出來前,如果你體重超標但沒有疾病困擾,與其積極減肥,倒不如實實在在地多吃水果蔬菜,堅持運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