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個家庭理財中的贏利誤區之觀念篇
30個家庭理財中的贏利誤區之觀念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的理財利器,就是先進而正確的理財方法。如果一開始你頭腦中那些關於理財的觀念就錯了的話,那可想而知後果會如何?
1.跟著大家學理財,絕對沒錯!
A公司的SAM投資房地產 有不錯的收益,我們應當看一看。
B朋友說銀行新推出的理財服務挺好,試著投資也不錯……其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人的需求特點、收入、支出、風險承受能力與理財目標各不相同,因此,我們需要根據階段性的生活目標與理財目標,不斷調整資產配置,理智理財,而不應盲從他人的理財行為。
2.迫於外在原因,自己降低價格!
JUDY新買一輛新車,不久後又想賣掉它。想買的人很多,但報價卻越來越低。雖然車子沒有任何變化,但她卻開始考慮以半價賣出這輛車子——她是不是瘋了?可實際上,若把車換成100分股票,很多人會選擇“賣”——越快越好,這就是心理壓力影響理財效果的體現,實際上,只要確定了自己的理財目標,就不要因為其他非經濟原因而輕易改變才是最好的做法。
3.10萬元以上才值得理財!
很多人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所以手中只有幾萬元錢並不值得理會。其實薪水高低與否並不是問題,理財的作用是幫你合理支出結構,讓你的消費有的放矢。省錢不是理財的目的,教你更合理地用錢,才能更快地為你積聚財富。只要用心,哪怕是小金額也能為你帶來高收益。
4.理財就等於投資!
要是把理財和投資當成相同的概念,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簡單地說,投資的目的是回報,理財卻包括計畫、管理及解決財務問題。就算你是投資高手,卻不一定是理財高手。如果理財等同於投資,會容易造成理財目標的短期化和片面化!
5.理財是孩子出生以後的事吧!
二人世界就可以盡情享受,不管金錢的繁雜?大錯特錯!理財宜早不宜晚,最好可以在初入社會之時就建立起良好的理財習慣。步入婚姻以後,更應當儘早進入理財規劃。有數字可以證明,以固定收益5%為計,早投資10年,在50 年後,會比晚投資10年的人多近40%的收益!
6.高風險一定高收益!
在投資學上風險與報酬是成正比的,所以很多女士都樂意購買風險大的股票。但是根據美國基金研究機構所作的報告指出,被認為將有較高成長的“積極成長型 基金”,其18年的累積報酬率遠低於風險較小“成長收益型基金”。所以理財的效果需要看不同的市場時段來分析,不可以照搬教科書哦。
7.專家的意見不會錯!
自己不是理財專家,那麼多看理財專家的指引,按他們的方向去理財,應當會沒錯吧?NO!理財專家由於可潛心研究各類理財市場,而且擁有較多的資源和工具,所以容易選取較為積極和激進的理財方式。針對你的家庭,則應當先衡量一下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再從眾多的理財專家建議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