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開球之後, 只有兩個結果, A得分或者B得分, 中間狀態可以用“勢”來形容。 如果A處於主動態勢, B處於被動態勢, 則“勢”偏向於A得分,
羽毛球和掰手腕的相似點
為了更加形象, 讓我們拋開正在打球的A和B, 想像A和B正在掰手腕, 如果A的手腕壓著B, 那麼則A的獲勝幾率更大, 我們說A的“勢”更強。 然而“勢”是在不斷變化的, B可能突然發力把A的手腕壓過去, 最後獲勝這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掰手腕的發力是一個相對比較均勻的發力狀態, 而羽毛球的回球是一球一球回的, 所以說羽毛球之中的“勢”是依靠一球一球打出來的, 這種加強我方“勢”削弱對方“勢”的過程, 就是和對手多拍的目的。
羽毛球和下棋的相似點
羽毛球多拍的過程, 類似於兩個人在下棋。
打球和下棋的道理是一樣的, 打球要在步法到位的情況下, 手法上作出細微調整, 不斷在每一球上都削弱對手回球品質, 破壞對手重心, 減少對手回球球路可能性, 最後大膽預判一招或者多招致命。
如果說下棋一上來的checkmate肯定贏不了, 那有什麼理由認為打球一上來的殺球可以隨便贏呢。
羽毛球的“控球狀態”
緩慢加強“勢”的多拍過程, 可以稱為“控球狀態”。 一般來說, 控球狀態就是對方加速時自己有能力加速跟進, 或者對手的加速對我方不構成威脅,
如果在打球過程中, 對手一直處於“控球狀態”, 則對手的“勢”和我方的“勢”處在勢均力敵的狀態, 如果自己在控球上不能戰勝對手, 則對手的“勢”則會緩慢上漲, 最後抓住我方破綻, 一招斃命。
所以說, 羽毛球多拍的過程, 就是一個加強自己“控球狀態”, 削弱對方“控球狀態”的過程。 所以羽毛球的對打是一個“控制-反控制-控制”的過程。 需要有目的性的多拍來組織出球線路, 控制力量、速度、落點, 高度來達到控球目的。
2.單打和雙打的基本原則
既然我們明確了羽毛球的目的是破對方的“勢”來取得“控球狀態”, 由此推演下去就不難瞭解單打和雙打的不同基本原則。 掌握了這個基本原則, 就不難在單打和雙打中切換狀態了。
首先我把基本條件擺出來給大家:羽毛球是一項在固定場地上進行的運動, 兩方場地以網子隔開, 球在誰的場地上先落地, 誰就失分。
這個概念可以抽出來兩個量:空間、時間。
根據這兩個變數可以分析出來單打和雙打的本質不同, 以選擇更優的策略。
羽毛球中的“空間優勢”, “時間優勢”
因為場地空間是有限的, 如果一方盡可能在擊球之後“回中”(單打的回中是場地中心, 雙打的回中依據前後位和左右位的不同分兩種)且穩定重心做好迎接下一球的準備, 我們就認為一方取得了“空間優勢”。 空間優勢是一種防守優勢, 取得此優勢不易失分, 但也不易得分。
因為球路越短留給對方的預判時間越少,
羽毛球的單打和雙打的不同, 是人數的不同。 雙打比單打更加容易取得“空間優勢”, 因為場地條件不變, 人增加了之後, 每個人的有效負責範圍就減小了。 所以結論是, 如果單打是標準狀態, 那麼雙打相對於單打, 是一種易守難攻的遊戲。
單打和雙打的基本原則
根據上一步的推論, 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單打的原則是:將空間優勢放在第一優先順序, 首先確保擊球後的回中和重心的穩定, 在此基礎上爭取時間優勢進行謹慎的突擊搶攻。
雙打的原則是:將時間優勢放在第一優先順序, 儘量調整為前後站位(進攻站位),以搶攻封網作為主要策略,為了保證進攻連續性可以一定程度上犧牲空間優勢。
一個例子,單打和雙打的進攻策略不同
光是這樣說可能大家覺得比較抽象,舉一個例子,單打和雙打的進攻策略是不一樣的。
單打如果進攻,每一拍看似平淡的拉吊,保證重心的防守反擊都是進攻,所以單打先出招的不一定有優勢,如果要殺球也多為點殺、劈殺、更追求角度和落點,相對不重視力量。
雙打如果進攻,一般來說相對少採用拉吊,更多的是搶攻重殺,犧牲了自己的重心也不要緊,因為有同伴封網去攔截下一拍,第一拍殺球不是為了殺死對方,而是為了破“勢”,使得對手回球品質下降,我方連續攔截封網甚至連續進攻,不斷削弱對方使其最後失誤。
看過武俠小說的朋友,或者練過諸如跆拳道、散打、泰拳一類搏擊項目的朋友會知道。如果一方用原始站位和姿勢不變,保持注意力集中,這時候對方是基本沒有破綻的。對方最大的破綻,就是出招的一瞬間。
在一方抱元守一、屏氣凝神的時候,我方一般無從下手,但是一旦對手出招,對手的重心,注意力都會發生變化,變化的瞬間,就是破綻露出的瞬間。這時候後手方反而容易閃過對方的攻擊抓住對手瞬間露出的破綻進行反擊。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看搏擊運動中,兩方不斷調整重心,但是誰都不馬上出招的原因。而且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兩方實力接近的情況下。
如果實力差距太大,拳擊中可以一拳擊倒,羽毛球中可以殺一球殺死,這就不存在僵持對峙了。實力接近的話,兩方就都不敢隨意出招了。
林丹和李宗偉後期比較經典的幾場“林李大戰”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兩個人不斷拉吊來拉吊去,就是不進攻,就是因為兩方實力非常接近,而且變速進攻能力都特別強。而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羽毛球單打又是“空間優勢”不大的項目,所以一旦進攻,對手回球到位,第二球馬上就處於被動。
而雙打因為有兩個人,第二個人可以給第一個人補位,所以防守能力大大增強,這時候想要一兩拍打死對方基本不可能,所以要搶得先手形成連續進攻為上。如果我方A在後場打出一個重殺,雖然自己的重心丟了,但是對手接這個重殺很難回擊到位,接重殺也容易造成回球減速,這時候我方B可以預判好進行攔截或者連續攻。A這時候重心和位置也調整好了,可以準備第三拍進攻了。
單打要在僵持拉吊中保持自己的重心儘量在場地中間,說俗一點的就是,對手壓你一個邊線球,只要能夠伸手打回去的,絕對不要把身體移動過去打。在突擊或者進攻的時候,可以允許短暫的重心失去,時機不成熟不要強攻。
雙打在防守左右站位時,重心略降低,將對手的殺球彈到左右的兩腰,或者做出高品質擋網然後封網迫使對手起球,然後切換至進攻前後站位。
在進攻前後站位時,要控制網前使對方挑後場高球,後場站位者要大力殺球,前場站位者做好封網工作,形成連續性下壓進攻,至少保證球從上往下走。 儘量調整為前後站位(進攻站位),以搶攻封網作為主要策略,為了保證進攻連續性可以一定程度上犧牲空間優勢。
一個例子,單打和雙打的進攻策略不同
光是這樣說可能大家覺得比較抽象,舉一個例子,單打和雙打的進攻策略是不一樣的。
單打如果進攻,每一拍看似平淡的拉吊,保證重心的防守反擊都是進攻,所以單打先出招的不一定有優勢,如果要殺球也多為點殺、劈殺、更追求角度和落點,相對不重視力量。
雙打如果進攻,一般來說相對少採用拉吊,更多的是搶攻重殺,犧牲了自己的重心也不要緊,因為有同伴封網去攔截下一拍,第一拍殺球不是為了殺死對方,而是為了破“勢”,使得對手回球品質下降,我方連續攔截封網甚至連續進攻,不斷削弱對方使其最後失誤。
看過武俠小說的朋友,或者練過諸如跆拳道、散打、泰拳一類搏擊項目的朋友會知道。如果一方用原始站位和姿勢不變,保持注意力集中,這時候對方是基本沒有破綻的。對方最大的破綻,就是出招的一瞬間。
在一方抱元守一、屏氣凝神的時候,我方一般無從下手,但是一旦對手出招,對手的重心,注意力都會發生變化,變化的瞬間,就是破綻露出的瞬間。這時候後手方反而容易閃過對方的攻擊抓住對手瞬間露出的破綻進行反擊。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看搏擊運動中,兩方不斷調整重心,但是誰都不馬上出招的原因。而且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兩方實力接近的情況下。
如果實力差距太大,拳擊中可以一拳擊倒,羽毛球中可以殺一球殺死,這就不存在僵持對峙了。實力接近的話,兩方就都不敢隨意出招了。
林丹和李宗偉後期比較經典的幾場“林李大戰”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兩個人不斷拉吊來拉吊去,就是不進攻,就是因為兩方實力非常接近,而且變速進攻能力都特別強。而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羽毛球單打又是“空間優勢”不大的項目,所以一旦進攻,對手回球到位,第二球馬上就處於被動。
而雙打因為有兩個人,第二個人可以給第一個人補位,所以防守能力大大增強,這時候想要一兩拍打死對方基本不可能,所以要搶得先手形成連續進攻為上。如果我方A在後場打出一個重殺,雖然自己的重心丟了,但是對手接這個重殺很難回擊到位,接重殺也容易造成回球減速,這時候我方B可以預判好進行攔截或者連續攻。A這時候重心和位置也調整好了,可以準備第三拍進攻了。
單打要在僵持拉吊中保持自己的重心儘量在場地中間,說俗一點的就是,對手壓你一個邊線球,只要能夠伸手打回去的,絕對不要把身體移動過去打。在突擊或者進攻的時候,可以允許短暫的重心失去,時機不成熟不要強攻。
雙打在防守左右站位時,重心略降低,將對手的殺球彈到左右的兩腰,或者做出高品質擋網然後封網迫使對手起球,然後切換至進攻前後站位。
在進攻前後站位時,要控制網前使對方挑後場高球,後場站位者要大力殺球,前場站位者做好封網工作,形成連續性下壓進攻,至少保證球從上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