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 中醫病證名。 是指因外感、內傷或挫閃導致腰部氣血運行不暢, 或失於濡養, 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
辨致病原因:腰痛病因主要分為外感、內傷與跌僕閃挫。 外感者, 多起病較急, 腰痛明顯, 常伴有外感症狀;內傷者, 多起病隱襲, 腰部酸痛, 病程纏綿, 常伴有臟腑症狀, 多見於腎虛;跌僕閃挫者, 起病急, 疼痛部位固定, 瘀血症狀明顯, 常有外傷史。
治療治則
腰痛治療當分標本虛實。 感受外邪屬實, 治宜祛邪通絡, 根據寒濕、濕熱的不同, 分別予以溫散、清利;外傷腰痛屬實,
證治分類
1.寒濕腰痛
症狀:腰部冷痛重著, 轉側不利, 逐漸加重, 靜臥病痛不減, 寒冷和陰雨天則加重。 舌質淡, 苔白膩, 脈沉而遲緩。
治法:散寒行濕, 溫經通絡。
方藥:甘薑苓術東加減。
常用藥:乾薑、桂枝、甘草、牛膝、茯苓、白術、杜仲、桑寄生、續斷。
2.濕熱腰痛
症狀:腰部疼痛, 重著而熱, 暑濕陰雨天症狀加重, 活動後或可減輕, 身體困重, 小便短赤。 苔黃膩, 脈濡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 舒筋止痛。
方藥:四妙丸加減。
常用藥:蒼術、黃柏、薏苡仁、木瓜、絡石藤、川牛膝。
3.瘀血腰痛症狀:腰痛如刺, 痛有定處, 痛處拒按, 日輕夜重, 輕者俯仰不便, 重則不能轉側。 舌質暗紫, 或有瘀斑, 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 通絡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東加減。 常用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沒藥、五靈脂、地龍、牛膝。 4.腎虛腰痛(1)腎陰虛症狀:腰部隱隱作痛, 酸軟無力, 纏綿不愈, 心煩少寐, 口燥咽幹, 面色潮紅,
其他療法
1. 針灸治療
主穴:腎俞、腰眼、委中、阿是穴、大腸俞。
配穴:寒濕痹阻者, 加腰陽關;濕熱阻滯者加大椎;瘀血阻滯偏于脊柱正中疼痛加水溝;偏於腰外側疼痛者加後溪;腎氣虧虛者加志室、命門。
操作:寒濕痹阻、濕熱阻滯、瘀血阻滯均採用瀉法;腎氣虧虛證用補法。 寒濕證、腎陽虛證加灸法, 瘀血證在委中點刺放血。
2. 皮膚針
選擇腰肌疼痛部位, 用梅花針叩刺出血, 加拔火罐。 適用於寒濕痹阻、濕熱阻滯和瘀血腰痛。
轉歸預後
腰痛患者若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 一般預後良好。 但若失治誤治, 病延日久,痛久入絡,氣鬱血阻於絡脈,邪氣益固,營血益虛,腰部筋肉骨節失榮,可能發展成腰部強直、痿弱(痿病),癱瘓於床榻,則預後不良。
預防調護
預防腰痛,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確的坐臥行體位,勞逸適度,不可強力負重,避免腰部跌撲閃挫。避免坐臥濕地,暑季濕熱郁蒸之時應避免夜宿室外,貪冷喜涼。涉水冒雨或身汗出後應換衣擦身,或服用生薑紅糖茶,以發散風寒濕邪。
急性腰痛,應及時治療,愈後注意休息調養,以鞏固療效。
慢性腰痛除藥物治療外,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護,避免腰部損傷。避免勞欲太過,防止感受外邪,經常活動腰部,或進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極拳等醫療體育活動,有助於腰痛的康復。
病延日久,痛久入絡,氣鬱血阻於絡脈,邪氣益固,營血益虛,腰部筋肉骨節失榮,可能發展成腰部強直、痿弱(痿病),癱瘓於床榻,則預後不良。
預防調護
預防腰痛,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確的坐臥行體位,勞逸適度,不可強力負重,避免腰部跌撲閃挫。避免坐臥濕地,暑季濕熱郁蒸之時應避免夜宿室外,貪冷喜涼。涉水冒雨或身汗出後應換衣擦身,或服用生薑紅糖茶,以發散風寒濕邪。
急性腰痛,應及時治療,愈後注意休息調養,以鞏固療效。
慢性腰痛除藥物治療外,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護,避免腰部損傷。避免勞欲太過,防止感受外邪,經常活動腰部,或進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極拳等醫療體育活動,有助於腰痛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