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地帶

全面部除皺術 發展歷史最長的除皺方法

基本簡介

全面部除皺術全面部除皺術
全面部除皺術是指包括額部、額顳部、面頰部及頸部同時施行的除皺術由於此種手術範圍大,手術操縱比較複雜,因而必需作好術前檢察和設計。
採取精細微創手法從皮膚切口在其皮下進行潛行分離,先始於顳部,然後下延到面頸部,再轉至前額,從而完成全面部除皺術,術後皮膚光滑自然。
全面部除皺術後可能會有點小腫的性狀,但是1-2周就可以恢復美麗容顏。和諧流暢的輪廓凸顯人的美感,面部輪廓就是美感的臉龐雕琢成賞心悅目、美麗動人的臉龐。
.
種類資訊
1、生物素注射全面部除皺術
2、筋膜懸掉全面部除皺術
3、面部電波拉皮除皺術
全面部除皺術全面部除皺術
根據Gonzalez-ulloa的記載,在20世紀初始,Cantnell(1902年)、Cabanes(1903年)等人就已開展了皮膚除皺術。 Ch.C.Miller(1907年)對於範圍更大、準確性更高的除皺術進行了記載。所以,有人認為,全面部除皺術的創始應屬於Ch.C.Miller。但那個時期的手術方法是現代醫學難以接受的,如向老化失去脂肪的鬆弛皮膚皮下植入異物,以撐開皺紋等。

1921年,Joseph發表了一篇文章聲明他已於1912年完成了一例全面部除皺手術。
192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全面部除皺術產生了。一個巴黎的皮膚科醫生MadameNoel于1926年在一篇綜述性文獻中首先報導。
全面部除皺手術的技術演變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分離平面由淺到深的發展過程。20世紀40年代,全面部除皺術在整形外科臨床工作中正式開展起來。在此之後,又經過幾度變遷,到了Mario Gonzalez—Ulloa時代,除皺術大體已得到確立。
自1969年首次提出深部結構的再重定後,1976年Tessier以及Mitz和 Peyronie進一步提出SMAS(表淺肌肉腱膜系統)的概念。其後被公認為第二代除皺手術。
1979年在第七次國際整形外科會議上Tessier推薦一種稱之為“矯形骨膜下面部提升術 ”(orthomophic subperiosteal face lift) 。
1984年和1988年,Dsillauis和Santana提出骨膜下入路的除皺手術的經驗及其理論。並認為這是第三代除皺手術,有12%的面神經前額支麻痹的嚴重併發症,是其不可取的。
1988年,Psillakis報告105例骨膜下分離除皺術的經驗和理論。

1989年,Furnas報告在面頸除皺術中剪斷顴弓韌帶、頸闊肌耳韌帶和下頜骨韌帶可以提高除皺術的效果。
1990年Hamra報告403例的深部除皺手術的經驗。發展了Mitz的SMAS除皺手術技術,解決了其它手術方式中對鼻唇溝過深解決不充分的困難問題,並提出該項技術為第三代除皺手術技術。
1991年Antonic和Maillard分別報告42例和250例改良的骨膜除皺手術的經驗。
1991和 1992年Ramire等人分別報告34例和213例顴弓骨膜下入路除皺術的經驗。同年Hamra在深部除皺手術的基礎上,推薦複合除皺術的新概念 (Composite Rhydectomy),報告167例有很少併發症的經驗,重申第三代除皺術的概念。
然而1993年Antoio報告213例及有耳前切口的骨膜下除皺術的經驗,但其中有2例出現持久性面神經額肌支麻痹,認為骨膜下除皺術是除皺技術發展的里程碑。但在Maillard評價這篇報告中提到面神經前額支的損傷仍不可避免。因此何為第三代除皺手術技術,是複合除皺手術還是骨膜下除皺手術技術(Subperiosteal Approacb),仍是當今有待爭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