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地帶

詳解印度莫漢瑜伽做法 瑜伽的功效與方法

印度瑜伽是源於古老印度的一種強身術,通過肉體和精神的修持達到身心和諧統一、強身健體和開發人體潛能的作用。印度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們充分發揮潛能的哲學體系及其指導下的運動體系,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形式。大約在西元前300年,印度的大聖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

瑜伽有他一套從肉體到精神極其完備的修持方法,當今的瑜伽不僅只屬於哲學和宗教的範疇,它有著更廣泛的含義,千年不衰,有強大的生命力。
瑜伽的修持方法,能把散亂的精神集中並使之平靜下來。瑜伽修煉首先著眼于身體的強健,然後要求身心融合為一。在此基礎上,引導修持者進入無上完美的境界。在瑜伽修煉過程中,修持者逐漸深化自己內在精神,從外到內,從感覺到精神、理性,而後到意識,最後把握自我同內在的精神融合為一,達到天人合一。

當瑜伽的修持者在深沉的靜坐中進入最深層次時,就會覺醒人生自性與生命的至善境界,從而獲得個體意識與宇宙意識的結合,喚醒內在沉睡的能量,得到最高開悟和最大愉悅。

瑜伽學說反對強加於人,它主張未經檢驗的東西不可輕信,也包括瑜伽本身。學瑜伽必須經過自身的體驗來領悟真諦,是讓修持者自願地來試一試,選上少量幾段姿勢,通過一二個月實踐之後再對瑜伽做出判斷。
呼吸是人最重要的機能,但是人們對呼吸的瞭解卻很少,經常以不正確的方法進行呼吸。在日常的生活中,由於人為的因素,我們的呼吸一般是任意和不規律的,大多數人呼吸淺短、缺乏規律,違反身體呼吸系統自然之律動,這樣,身體不能吸收足夠的宇宙能量,神經系統逐漸受損害,內分泌系統不能正常起到作用,結果身體開始喪失力量和活力,產生經常性的疲勞和沮喪的感覺。
人的身體狀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呼吸的規律性,甚至呼吸方式可以高度地反應出一個人的情緒情感。當人們在心煩意亂的時候,例如沮喪、悲痛或抑鬱,呼吸就變得很慢和沒有規律。而在狂怒、焦慮和緊張不安時,呼吸則變得迅速、表淺和混亂。連續不規律的呼吸,不僅損害神經系統,而且妨礙內分泌的固有功能,最終使體質變得虛弱。

呼吸隨年齡增長產生變化,年齡愈長,呼吸愈淺弱。因為我們從來也沒有主動地關心過自己的呼吸。深長呼吸對健康是何等重要。它可使頭腦靈活,體力充沛,感覺越活越年輕。普通人每分鐘的呼吸15-16次,坐禪中的呼吸達到5-6次,修持得法每分鐘1-2次,甚至可達到向龜蛇一樣微呼微吸,不消耗能量。

人體內有無數的精細神經脈,亦稱經絡,是一種能量運輸的通道,數量多達幾十萬根。有粗鈍的,有精細的,肉眼看不見。這些神經中有十四條較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條:中脈、左脈、右脈,中脈尤其重要,修持者非經此不能得到大成就。
中脈在脊髓內,由脊柱尾部海底輪(會陰穴)直升至頂輪穴。左脈早在中脈右邊,名陽脈,性熱。左、中、右三脈的最低交會點均在脊柱骨尾端海底輪處,它是宇宙能量或稱之為靈熱的儲存庫。此處能量只有經修煉後被喚醒並與頂輪會合後,才能稱之為大智慧。
人體的脊柱共有24節,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所有神經脈都起源於脊髓。瑜伽的體位法就是鍛煉這根脊柱骨,使24節脊柱靈活暢通,有病醫病,無病延年益壽。任、督二脈左右各一寸半處有幾十個重要穴位,所以經常以氣去疏通三脈,能增強身體素質,在中脈上共有七個輪,它們是海底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頂輪,均起於骨髓內。不同的輪控制人類不同的情緒和感覺,也是人體的不同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