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地帶

展示鼻子的圖片大全 鼻子的結構分析

鼻 (嗅覺器官):同義詞 鼻子(嗅覺器官)一般指鼻(嗅覺器官)。鼻(nose)分為外鼻、鼻腔和鼻旁竇3部分,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也是嗅覺器官。呼吸兼嗅覺器官。屬於高度分化的感受化學刺激的器官,對於動物接受外界化學資訊、 識別環境、 辨認敵我 、歸巢、捕獵、避敵、尋偶和覓食有重要作用。

作用編輯
鼻子又叫“面王”,中醫裡有“上診於鼻,下驗於腹”的說法,可見在面部望診中鼻的價值頗大。鼻子位於面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圍候六腑,下部應生殖。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膚色澤最能反映五臟六腑的疾病。鼻子在預報脾胃疾病方面尤其準確。在臨床中發現,病人出現噁心嘔吐或者腹瀉之前,鼻子上會冒汗或者是鼻尖顏色有所改變。這樣的例子我在生活中也見過很多。如果鼻子的色澤十分鮮明,這是有“留飲”的徵兆,說明脾胃陽虛、失於運化、津液凝滯。通俗一點說就是,這個人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汽滯留在胸膈,導致四肢關節疼痛。我為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將軍做臨時保健醫生時,就從他鼻頭上看出了胃病。這個事例後邊有詳細說明,不再重複。如果鼻頭發青,這說明肝的髒色出現了,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現,而且一般會伴有腹痛。通俗點解釋,肝屬木,脾屬土,肝氣疏泄太過,橫逆沖犯脾胃,結果就影響了脾胃的消化功能。這時候就要用一些瀉肝膽和補脾胃的藥。如果鼻尖微微發黑,這說明身體裡有水汽。這個症狀是“腎水反侮脾土”的表現。本來是土克水,結果 腎水反過來壓制住了 脾土,水氣肆虐,以致腎的髒色出現在臉上。如果鼻子發黃,這說明胸內有寒氣,脾的髒色出現在了臉上。這樣的人體內中陽不足,脾胃失於運化,吃下去的冷食或者涼性食物積聚在脾胃,這些寒氣上升又影響到了胸陽,所以寒氣就滯留在臟腑中。如果鼻子發黃,但光澤明潤,那就可以放寬心了,這說明“脾氣來複”,是即將康復的好兆頭

結構
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旁竇三部分構成。外鼻位於面部中央。鼻腔是位於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其上、後、旁由左右成對的鼻竇環繞,與顱前凹、顱中凹、口腔和眼眶緊密眥鄰,僅由一層薄骨板相互隔開,故嚴重的鼻外傷可伴發其周圍結構的外傷,鼻疾病亦可向鄰近器官擴散。鼻竇開口於鼻腔,兩者粘膜互相 移行連為一整體。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軟骨構成支架,外覆軟組織和皮膚,略似錐形,有鼻根(nasal root)、鼻尖(nasal apex)、鼻樑(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 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幾個部分。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額骨鼻突、上頜骨額突組成。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突,兩側與上頜骨額突相連。鼻骨下緣、上頜骨額突內緣及上頜骨齶突游離緣共同構成梨狀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軟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軟骨(septal cartilage)、側鼻軟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軟骨(alar cartilage)等組成。各軟骨之間為結締組織所聯繫。

各綱脊椎動物的鼻結構不同,但一般都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竇組成。鼻腔下部粘膜血管豐富,可調節空氣溫度和濕度。鼻旁竇是與鼻腔相通的幾個骨質空腔,有協助調節空氣溫度、濕度和音色作用。有些動物鼻腔前部有鼻毛,起過濾空氣中的灰塵作用。圓口綱具有一個外鼻孔和單個嗅囊,但接受的仍是一對嗅葉發出的神經。魚類一般有成對外鼻孔和成對嗅囊,軟骨魚的外鼻孔位於吻部腹面,硬骨魚則位於背面。陸生脊椎動物由於呼吸空氣,嗅覺器與口腔相通,出現了內鼻孔。內鼻孔出現後,鼻腔就兼有嗅覺和呼吸兩種功能。兩栖類的內鼻孔開口於口腔前部,鼻腔內嗅粘膜平坦,一部分變形為犁鼻器——一種味覺感受器。爬行類嗅覺較發達,鼻腔及嗅粘膜均有擴大。鳥類鼻腔結構與爬行類相似。哺乳類生有次生顎,內鼻孔後移至咽部。由於嗅覺高度發達,結構較複雜,表現在鼻腔擴大和鼻甲骨出現。鼻甲骨是盤卷複雜的薄骨片,外覆佈滿嗅神經的嗅粘膜,使嗅覺表面積大為增加。水棲種類嗅覺較退化,如鯨和海牛;有些動物的嗅粘膜擴大至鼻腔外,嗅覺極靈敏,如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