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地帶

形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能量攝入大於消耗,多餘能量轉化為脂肪貯存在脂肪細胞。眾多肥胖者,往往出現多食,不節制。在大量人群調查中發現,肥胖者的胃口都很好,似乎對食物懷有特殊的感情,看見食物就會有強烈的進食欲望,進食速度明顯快於一般人,進食量也比一般人多。另外,一些肥胖病人平日習慣性進食大量食物,並不是因為有饑餓感,而只是一種習慣。所以攝食過量是肥胖者普遍存在的問題。進食過快 在肥胖患者中也較常見,從開始進食到形成飽腹感是中樞神經系統(下丘腦飽感中樞)接受胃神經末梢(牽張感受器、化學感受器和滲透壓感受器)刺激形成的反射過程,飽食中樞需在進食後20分鐘左右,大腦的飽食中樞才會發出停止進食的信號;進食速度過快者,在飽腹中樞尚未興奮時進食量已超過人體生長與消耗所需能量。

進食速度越快達到同樣飽腹所需的食物就越多。減慢進食速度,增加咀嚼次數能有效的減少攝食量。因為咀嚼能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勻而使其體積增大,從而增加了飽腹感。另外,咀嚼運動本身也使飽腹感增加。每口食物應咀嚼30次。一餐需20-30分鐘,能有效限制進食量。

飲食結構不合理

主要表現為高脂肪、高糖(碳水化合物)
膳食熱量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大能源物質。

1) 嗜好高脂食物:
脂肪的營養價值在於提供給人類所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及脂肪酸。這些物質與人體的視力、皮膚、骨骼等生長發育有密切關係。但脂肪的產熱量一般是同等重量蛋白、碳水化合物的1倍多(1克脂肪產熱9000卡、1克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產熱量為4000卡)肥胖患者多偏愛肥肉、動物內臟、油炸、奶類等高脂肪飲食,易使熱量攝入增加。WHO規定一個人每天脂肪攝入量在總熱量中所占比例不超過25%—30%。照此計算一個人每天脂肪攝入量應在40—50克(包括所有動物脂肪)。

在我國居民吃的肉食中,豬肉占85%,禽肉只占10%。這種結構很不合理,因為豬肉脂肪含量很高,一般為50%左右,即使瘦豬肉脂肪含量也接近30%,這樣就使脂肪攝入遠遠超過限量。此外,動物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不僅能導致肥胖;並且置放在血漿中以脂蛋白的形式運轉,所以嗜好高脂食物也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

2) 嗜好高糖食物

什麼是糖?糖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統稱為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雙糖和多糖。日常生活中的白糖、紅糖和葡萄糖屬於單糖和雙塘,澱粉屬於多糖。三大營養素中,碳水化合物飽腹感低易吸收,可增加食欲,肥胖者較多喜食甜食和澱粉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易被吸收進入血液,刺激胰島素分泌,特別是單糖和雙塘極易被吸收,迅速進入血液使血糖升高,胰島素分泌增加。而胰島素的急劇大量分泌又使血糖下降,這時人又會出現饑餓感,又必須依靠進食來充饑,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有些人有事無事的愛在嘴裡含一塊糖,看到巧克力糖就控制不住,肥胖自然與他攜手。
有人問,光吃“饅頭”為什麼也會發胖?這是因為碳水化合物除了供給人能量消耗外,多餘的合成為肝糖原、肌糖原或轉化為脂肪儲存。如果一個人每天攝入能量超過消耗,哪怕只是糖類,結果也是日漸增重。

三多飲食能量分配不合理

另外,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一些肥胖者早餐不吃,中餐多豐盛,晚餐過飽,而人的代謝以上午最旺盛,下午逐漸減慢,到晚上最低特別是睡前加餐易使能量貯存。有的人一日三餐不 按時進餐,甚至會把一日三餐集中在晚上,進食高脂肪 、高蛋白且量又大,吃飯後有缺少運動,久之極易發胖。

烹調方法不當

肥胖患者較偏愛油煎、炸的食品,煎炸食品含的脂肪較多,並刺激食欲,是肥胖的原因之一。

其他(零食、飲酒)

吃零食過多會造成營養 過剩和營養不均衡,有些人有意識無意識地進食。(多種零食含熱量較高如100g花生、核桃仁、瓜子仁、巧克力均可產熱500Kvcal等於食用150克主食)。零食使能量攝入除一日三餐外,又增加了相當部分,也是一種不好的飲食習慣。
乙醇是高熱量物質,1ml乙醇能產生7千卡的熱量,僅次於脂肪(每100克白酒的能量為232千卡,每100克紅葡萄酒的熱量為73千卡,每100克啤酒的熱量為39千卡)。乙醇還能影響脂代謝,如果膳食中含較高脂肪,其脂肪的不良影響則更顯著,加之飲酒是高熱量菜肴的攝入,進一步加重了肝臟對能量轉化障礙,久之易誘發脂肪肝。

營養缺乏

人們普遍認為,肥胖是營養過剩的結果。然而,研究結果表明,某些單純性肥胖體內缺乏促進脂肪轉化為熱量的一些營養素包括vitB1、vitB6、vitB12、vitC、尼可酸及鋅、鐵、鎂:的這些物質的缺乏導致脂肪分解受阻。當人們因偏食使上述營養物質攝入不足時,脂肪的氧化分解速度減慢。此外,微量元素鋅、鎂缺乏時,體內甘油三脂含量增加,脂肪生長因數活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