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體 » 健身

盤點楊式太極拳推手圖片 教你自學武術強身健體

楊式太極拳推手充分突出了楊式太極拳行雲流水、中正安舒、開展大方、自然圓活、沾連粘隨、不丟不頂、上下協調、周身一家的特點。

根據“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屈就伸”的原則。 運用“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方法和勁路練習觸角和心靈的感應(聽勁), 探知對手勁力的各種變化情況, 靈巧地掌握好“動急則急應, 動緩則緩隨”以及“彼不動, 我不動, 彼微動, 已先動”的技巧, 牽動對手的重心, 破壞對方的力度平衡, 找準時機, 以實破虛, 四兩拔千斤, 而戰勝對手。

據悉, 最早的太極拳搏擊術, 由太極沾(粘)連槍的沾粘不脫、蓄髮相變、纏繞進退、封逼擲放衍變而來, 講求“纏沾即吐莫待遲”。 由於“纏沾即吐”與抓筋、按脈、閉穴、截氣、擒拿等技法結合, 瞬間同步並施, 故方法簡捷、手段兇悍, 殺傷力極大。 “纏沾即吐”的訓練, 催生“沾連粘隨不丟頂”求懂勁的推手技術問世,

推手技術又同時代、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清末民初, 推手懂勁技術越來越高, 抓筋、按脈、閉穴等技術含量開始減弱;現代社會, 推手亦追求懂勁, 但抓筋、按脈、閉穴等技巧已丟失殆盡, 博擊技能日趨淡化, 養生健體、閒情逸致、娛樂性能愈演愈濃……

懂勁, 是太極拳推手技術的必修課, 是衡量太極拳推手技術的唯一標準。 因此, 傳統楊氏太極拳無論大、中、小架, 均通過與人手臂相搭、肢體纏繞, 應用“沾連粘隨不丟頂”的技巧, 在相互制約中練習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反映的敏銳, 體驗、感味古人所說的“陰陽生克之理, 剛柔變化之妙”, 從而求得“懂勁”, 懂勁愈高, 功夫愈深, 懂勁至極即是拳論所說的“神明”和“從心所欲”……, 所不同者, 在於運用懂勁技術制人形式、風格不同而已。

楊氏大架的代表人物楊澄甫, 身材高大、體格魁偉, 推手時心靜體松, 外柔內剛、綿裡裹鐵, 份量極沉, 多用“四正”手長勁拉放, 無堅不摧。 李雅軒前輩言:“楊老師的發勁, 打出去松沉軟彈, 有透力, 有將人胸部之骨架打垮打塌的可能,

透內之力驚心動魄, 有令人萬分恐慌之感”。 亦有楊氏五世門人撰文雲, “太極拳乃內家拳法, 是一門卓越的武術, 楊家素有‘出手見紅’之說。 澄甫公‘出手一丈八’, 因此折服武林群雄。 如今不論哪位師兄, 在推手之時能夠從容不迫, 輕靈柔化, 松沉彈放‘出手一丈五’, 甚至‘出手一丈二’者, 即是楊家正宗傳人!”

楊氏小架的代表人物楊少侯, 身材清臒適中, 推手講求“圈子要小, 用勁要巧”、信手相應、應物自然, 制人於“莫明其妙”中, 發放風格與其弟澄甫有別, 言“發人不在猛遠, 而貴在取別人的重心離地, 重心已起, 即別人已在自己掌握中, 要怎樣便怎樣, 又何鬚髮人於千里?原處起, 原處落會更凶更猛, 所謂兵不厭詐, 計勝人也。 指上打下, 聲東擊西。 先重而後輕, 或先輕而後重, 隱現無常, 沉浮不定, 使敵不知我之虛實, 而我則處處求敵之虛實。 隨機應變, 聽其勁, 觀其動, 得其機, 攻其勢, 察其聲, 問其症。 故雲, 虛實宜分清楚, 一處自有一虛實, 處處總皆有一虛實也。 ”
楊氏中架代表人物楊健侯推手風采,
今人已無從知曉, 其傳人許禹生, 吾師受業最久, 知其事較詳, 筆者樂意薦舉與同好分享之。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