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體 » 瘦身塑形

肌力和肌張力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評估方法分享

1960

肌力是指肌肉收縮的力量, 是人的機體或機體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縮或舒展)時克服內外阻力的能力。
肌肉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
肌張力是維持身本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 並表現為多種形式。 說的通俗點, 肌張力高的時候肢體發僵, 很緊, 甚至肢體像一根棍。 肌張力低的時候, 肢體很松, 你會覺得檢查的時候沒有任何抵抗。
目前肌力評估方法大致分兩種:手法肌力檢查、器械肌力檢查
手法肌力檢查目前有3種標準:Lovett分級、M.R.C.分級、Kendall百分比
器械肌力檢查下又分:等長肌力測試、等張肌力檢查、等速肌力測定。
一、肌力檢查與評價
肌力是指肌肉興奮後收縮所產生的動力和張力, 耐力則指維持一定時間收縮或多次反復收縮的能力。 決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經系統功能狀態、肌肉的生理橫斷面、收縮前的肌肉長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長度,
而耐力的大小則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縮的能量有關。
肌力檢查的方法及評定:
(一)手法檢查與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級標準衡量
這種檢查方法為目前最常用, 衡量標準已為各國學者所認可。
1【檢查方法】
先囑被檢查者作主動運動, 注意觀察其運動的力量和幅度;然後檢查者給予一定的阻力, 讓被檢查者作對抗運動, 以判斷肌力是否正常。 依次檢查各關節的運動力量, 並注意兩側對比。
(1)上肢肌力:
雙上肢前平舉、側平舉、後舉檢查看關節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 檢查肱二頭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 檢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開相對、併攏、屈曲、伸直, 檢查各指關節肌肉力量。 (2)下肢肌力:
仰臥位直抬腿、大腿內收、外展, 檢查髖關節屈曲、內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臥位直抬腿及膝關節屈曲,
檢查伸髖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臥位雙下肢伸直, 踝關節蹠屈、背屈、內翻、外翻, 檢查踝關節肌肉力量。

2【評定標準】

0級 完全癱瘓, 肌力完全喪失。
Ⅰ級 可見到或觸摸到肌肉輕微的收縮, 但無肢體運動。
Ⅱ級 肢體可在床上移動,
但不能抬起。
Ⅲ級 肢體能抬離床面, 但不能對抗阻力。
Ⅳ級 能作對抗阻力的運動, 但肌力減弱。
Ⅴ級 肌力正常
二 、肌張力
【定義】
肌肉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 肌張力是維持身本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 並表現為多種形式。 如人在靜臥休息時, 身體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張力稱靜止性肌張力。 軀體站立時, 雖不見肌肉顯著收縮, 但軀體前後肌肉亦保持一定張力, 以維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定, 稱為姿勢性肌張力。 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 稱為運動性肌張力, 是保證肌肉運動連續、平滑(無顫抖、抽搐、痙攣)的重要因素。
【臨床表現】 

1.肌張力減低:表現為肌肉軟, 不能保持正常外形及彈力, 被動運動時的阻力較正常減退,

活動幅度大, 見於周圍神經疾患、深感覺障礙疾患、小腦疾患、低血鉀癱瘓, 可見於某些深昏迷患者及肌肉疾病患者。 肌肉鬆弛時被活動肌體所遇到的阻力減退, 肌內缺乏膨脹的肌腹和正常的韌性而鬆弛。 可因損害部位不同而臨床表現有異。 脊髓前角損害時伴按節段性分佈的肌無力、萎縮、無感覺障礙、有肌纖維震顫。 周圍神經損害時伴肌無力、萎縮、感覺障礙、腱反射常減退或消失。 某些肌肉和神經接頭病變肌張力降低, 肌無力、伴或不伴肌萎縮, 無肌纖維震顫及感覺障礙。 脊髓後索或周圍神經的本體感覺纖維損害時常伴有感覺及深反射消失, 步行呈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 小腦系統損害時伴運動性共濟失調, 步行呈蹣跚步態。
新紋狀體病變時伴舞蹈樣運動。  

2.肌張力增高:表現為骨肉較堅實, 被動運動時阻力較正常增大, 活動幅度受限。 也可分痙攣性、呈強直性兩種。 痙攣性的肌張力增高伴發於錐本束損害, 脊髓反射受到易化。 被動運動患者關節時, 在肌張力增高情況下出現阻抗感, 這種阻抗感與被運動的速度有關。快速地牽伸在縮短狀態中的肌肉時立即引起收縮、感到痙攣狀態,牽伸到一定幅度時,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謂摺刀樣肌張力增高。痙攣性肌張力增高和“痙攣”無關,後者單指一種不自主的肌收縮。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見於某些錐體外系病變中的特殊張力變化,其肌張力增高有選擇性,上肢以內收肌、屈肌與旋前肌為主,下肢以伸肌肌張力增高佔優勢。被動運動患者肢體時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痙攣性者小,但和肌肉當時的長度即收縮形態並無關係,在伸肌和屈肌間也沒有區別。無論動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這種肌張力增高稱為鉛管樣強直,如因伴發震顫而產生交替性的松、緊變化,稱為齒輪樣強直。去大腦強直時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強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頭向後背。

這種阻抗感與被運動的速度有關。快速地牽伸在縮短狀態中的肌肉時立即引起收縮、感到痙攣狀態,牽伸到一定幅度時,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謂摺刀樣肌張力增高。痙攣性肌張力增高和“痙攣”無關,後者單指一種不自主的肌收縮。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見於某些錐體外系病變中的特殊張力變化,其肌張力增高有選擇性,上肢以內收肌、屈肌與旋前肌為主,下肢以伸肌肌張力增高佔優勢。被動運動患者肢體時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痙攣性者小,但和肌肉當時的長度即收縮形態並無關係,在伸肌和屈肌間也沒有區別。無論動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這種肌張力增高稱為鉛管樣強直,如因伴發震顫而產生交替性的松、緊變化,稱為齒輪樣強直。去大腦強直時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強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頭向後背。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