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地帶

用科學態度來減肥 瘦得更加健康速效

由瘦入肥易,由肥入瘦難

每個人都知道,解決肥胖症問題,無外乎少吃、多鍛煉。但是,少吃多練實在不簡單。最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凱文·豪爾及其同事就在《柳葉刀》上發表了試圖解決上述困局的數學模型,證明了由瘦入肥易,由肥入瘦難。原則上,胖人是能夠通過逐漸降低攝入來分階段減輕體重的。但實際上,這需要鋼鐵般的意志,而能有這種意志的人其實很少會讓自己變胖。所以其實還是應該在一開始就保持體型,而不是變胖後減肥。

NIH和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都認為,減重最簡單的規則在於少攝入熱量。每天少吃500卡路里熱量,一周減下0.5公斤。不過許多專家也承認這個模型過於粗糙,沒能描述體重增加對新陳代謝的影響。豪爾的模型不僅涵蓋了這個問題,而且,由於飲食對肌肉和脂肪會造成不同的影響(相同的攝入在胖子和肌肉男身上有不同結果),該模型還能根據個人身體特點,為胖子定制更現實的減重計畫。而減重之所以困難,是由於體重增加後維持生存的食量和食欲也水漲船高。增加9公斤體重後每日須多攝入220卡熱量,要恢復體重就不再是每天少吃10卡,而是220卡的事了。這著實有難度。比如,一個23歲身高170cm的男性要維持70公斤的健康體重需日攝入2294卡,如果他體重110公斤則需3080卡,支撐他肥肉的是786卡的額外攝入。要想回到70公斤需要每天少攝入786卡,節食不足786卡的話也會令他減重,但減不回70公斤,最終會到達某個穩定水準。

早餐在控制體重上意義重大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日本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綜合健康診療預防醫學中心教授和田高士等人,研究了2004年到2009年間入住該中心進行短期全面健康體檢的患者資料,研究人員視男性和女性腹圍的健康標準值分別為80釐米和85釐米,超出視為超重,並調查診斷他們的脂質、血壓和血糖值。跟蹤調查結果發現,不論男女,每週吃2次早餐的人患上內臟肥胖的風險最高,和每天都吃早餐的人相比,女性患病風險是4.5倍,男性是1.9倍。但是,幾乎不吃早餐的人,患內臟肥胖的風險和每天吃早餐的人沒什麼區別。

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雅克布維茨表示,豐盛早餐配以甜點有助於成功減去更多的體重。減肥並不是不能吃甜點,如果甜點是作為含600卡路里熱量、有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均衡早餐的一部分的話,甜點能幫助節食者減去更多的體重,而且能夠長期不反彈。試圖完全不吃甜食的話,從長遠來看可能會造成對這些食物心理成癮。在早餐中加入甜點的話,可以在當天餘下來的時間中控制住對甜點的渴望。雅克布維茨說,有一種稱為生長激素釋放肽(Ghrelin)的激素,能夠引起饑餓。而早餐在每天的幾頓飯裡是最能調節這種激素的。每餐前生長激素釋放肽含量會升高,在早餐時段這種激素會最有效地被壓制。嚴格限制飲食,不吃甜食和碳水化合物起初是有效的,但是常常會造成節食者像戒毒一樣,到後來就背離了自己的飲食計畫,最後多數減下來的體重又會反彈。總的來看,節食計畫必須要現實,控制欲望比禁絕欲望要更好。

《甾體》(Steroids)雜誌曾經發佈的報告中,研究者在32周的實驗中,記錄了參與者的體重變化。相比不吃餅乾、蛋糕或巧克力等甜點的人,在早餐中加入甜點的人體重下降更多,比不吃甜點的人減肥成績高約18千克。此外,他們的體重也能維持更長時間。減肥中人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長期不反彈。而把每日卡路里攝入量更多的分配到早餐中是有意義的。

溜溜球式節食危害大

溜溜球節食指節食後變瘦,然後反彈,又開始節食變瘦,又反彈,對身體傷害大的減肥方式,容易造成女性不孕。溜溜球節食(Yo-yo dieting )或者溜溜球效應,也被稱為體重迴圈。 “溜溜球節食”是凱利D.布勞內爾在耶魯大學時創造的。其參照是一種週期性上下運動的一個溜溜球。在這個過程中,最初是減肥者在追求減肥上的成功,但成功無法長期保持,並開始重新獲得重量,最後減肥者失去的肥胖又回來了。週期重新開始。引起溜溜球節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通常包括從低熱量飲食著手,最初是很極端的。起初,減肥者可能會有暫時的得意洋洋,一想到他們節食後的成功就充滿驕傲。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這種極端的飲食限制,會造成抑鬱症或疲勞等影響,使這種飲食難以維持。最終,節食者回復到舊的飲食習慣,因為沒有通過限制飲食減肥,所以現在又多了情緒的影響,導致許多人比節食前吃得更多,使他們迅速恢復體重。這種飲食是極端的食物匱乏,而不是良好的飲食和運動技術。其結果,減肥者可能會遇到肌肉和身體脂肪的共同損失,帶來初始的體重損失。週期性的節食後,減肥者可能體驗到身體的饑餓反應,導致體重迅速增加,但只有脂肪。這是一個迴圈改變身體的脂肪對肌肉的比例(健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對老鼠的一項研究中顯示,溜溜球節食更有效地增加體重。溜溜球節食可以有極端的情緒和身體的後果。

從小打造不易胖體質

有的人吃再多也不胖,除了和代謝有關,其實和他體內的脂肪細胞較少有關係,而有的人吃一點點就胖,是因為他的體內脂肪細胞數量過多。肥胖在人的一生中會出現三個高峰期,成人期的肥胖約有1/3起始于兒童青少年時期。兒童期發生肥胖延續至成人期的,比成年期發生肥胖者更易於產生情緒緊張和心理障礙。10-13歲的肥胖兒童成年後,其中88%女性、82%男性依然肥胖。12-18歲的初高中學生已進入青春期,最容易發生肥胖。多數專家建議,其實,減肥,應該從青少年就開始,更有專家認為,減肥應該從“娘胎”裡開始。肥胖孩子脂肪細胞的增長確實開始得比同齡人更早,增長得也更快,但結束時間沒有明顯晚過同齡人。這些早早就瘋長的脂肪細胞通常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若小時候就偏胖,成年後肥胖的幾率高達75%;如果小時候體形正常,長大後肥胖的幾率只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