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體 » 肥胖預防

肥胖會出現的原因有哪幾種

肥胖原因其實是有很多的, 有的是天生的, 有的是後天的, 這個都說不準的,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詳細的說明幾點原因,

希望可以控制的, 提早的一定要控制。

(1)遺傳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單純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發病傾向。 父母雙方都肥胖, 他們所生子女中患單純性肥胖者比父母雙方體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 Vanllallie對1333名出生於1965~1970年期間的兒童進行了縱向調查也發現, 父母一方有肥胖, 其所生子女隨著年齡的增長, 他們的超出正常的比值(odd ratio)也隨之增加, 1~2歲肥胖兒童到成人早期肥胖為1.3, 3~5歲肥胖者為4.7, 6~9歲肥胖者為8.8, 10~14歲者22.3, 15~17歲為17.5。

(2)神經精神因素

已知人類與多種動物的下丘腦中存在著兩對與攝食行為有關的神經核。 一對為腹對側核(VMH), 又稱飽中樞;另一對為腹外側核(LHA), 又稱饑中樞。 飽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拒食, 破壞時則食欲大增;饑中樞興奮時食欲旺盛,

破壞時則厭食拒食。 二者相互調節, 相互制約, 在生理條件下處於動態平衡狀態, 使食欲調節于正常範圍而維持正常體重。 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 不論屬炎症的後遺症(如腦膜炎、腦炎後)、創傷、腫瘤及其他病理變化時, 如腹內側核破壞, 則腹外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貪食無厭, 引起肥胖。 反之, 當腹外側核破壞, 則腹內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厭食, 引起消瘦。 另外, 該區與更高級神經組織有著密切的解剖聯繫, 後者對攝食中樞也可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控。 下丘腦處血腦屏障作用相對薄弱, 這一解剖上的特點使血液中多種生物活性因數易於向該處移行, 從而對攝食行為產生影響。 這些因數包括:葡萄糖、游離脂肪酸、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胰島素等。
此外, 精神因素常影響食欲, 食餌中樞的功能受制於精神狀態, 當精神過度緊張而交感神經興奮或腎上腺素能神經受刺激時(尤其是α受體佔優勢), 食欲受抑制;當迷走神經興奮而胰島素分泌增多時, 食欲常亢進。 腹內側核為交感神經中樞, 腹外側核為副交感神經中樞, 二者在本症發病機理中起重要作用。

(3)高胰島素血症

近年來高胰島素血症在肥胖發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 肥胖常與高胰島素血症並存, 但一般認為系高胰島素血症引起肥胖。 高胰島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島素釋放量約為正常人的3倍。 胰島素有顯著的促進脂肪蓄積作用, 有人認為, 胰島素可作為總體脂量的一個指標,

並在一定意義上可作為肥胖的監測因數。 更有人認為, 血漿胰島素濃度與總體脂量呈顯著的正相關。

上述內容也就是今天小編給大家來介紹的一些關於肥胖原因的內容, 小編在這裡提醒, 有這方面傾向的朋友一定要提早的控制, 免得給自己與家人帶來麻煩。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